创新不神秘,创新在身边中工网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陕煤集团黄陵矿业机电公司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引领作用,营造全员创新氛围——(引题)

“创新不神秘,创新在身边”(主题)

通讯员杨亚锋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毛浓曦

阅读提示

80%以上职工都拥有自己的创新成果——这一成绩的背后,得益于企业积极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引领示范,培植创新土壤,让有创新热情但“心里没底”的普通职工也敢于展示自己的想法,实践发明创新。

3月17日一早,陕煤集团黄陵矿业机电公司技能大师李海清来到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按照习惯,打扫完卫生后,他开始忙乎各种各样的工作。这间有着30余项发明专利和60多块奖牌的小小工作室,是李海清和26位工友、徒弟施展高超技艺和发挥奇思妙想的天地。

近5年来,李海清和他的团队斩获创新成果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6项,工作室被命名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带动和营造了全员创新的氛围,在机电公司这片土壤上催生出许多“发明创新之花”。

“削苹果”带来的灵感

年,为降低外委检修成本,机电公司准备开展矿井皮带滚筒包胶业务,然而,结实又坚硬的橡胶皮成了维修滚筒工作的“拦路虎”。

清理橡胶皮工作需要两个人用火烤软橡胶皮,再用电锤一点一点地将其敲打下来,工序烦琐,费时费力,且质量不理想。为此,机电公司技术人员不断摸索新方法,但是始终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何快速高效清理掉滚筒上的橡胶皮?”李海清费了不少心思。他每天翻阅专业资料,时刻都在脑海里想象怎样制造一台机器,既能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又能快速将滚筒外围的橡胶皮层清理得干干净净。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海清看到妻子削苹果的情景,突然来了灵感。

“制造一种设备,像削苹果皮一样将滚筒外围的橡胶皮一层一层地削掉。”经过一个多月的设计加工,李海清成功制作出了一台滚筒剥磨一体机。该设备投入使用后,橡胶皮清理效率由原来的两人一天提高到了一人两小时。

围绕技术瓶颈搞创新

“这台设备是由我厂职工利用水泵、风机和一些边角料、管子等材料自主设计制作的,仅这一项创新成果每年就可为公司节约成本50余万元,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在机电公司总厂电修车间,经理徐建军指着正在使用的自动水循环冷却装置介绍道。

年,机电公司在调试大型水冷电动机时,由于电机排出的高温水无法循环使用,只能直接外排,十分可惜。

为解决这一难题,工作室成员设计制作了这台自动水循环冷却系统。该系统由冷却装置、温控系统、液压系统、PLC检测系统和电机固定平台等5部分组成,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不仅可以满足各种水冷电机调试,还可以运用到减速机、摇臂等设备的调试上,实现一机多用。

“我们围绕生产中的技术瓶颈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注重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创新的最大动能,使创新真正达到提高作业效能、降低职工劳动强度、降低成本的目的。”徐建军说。

全员创新的制度土壤

李海清的工作室不仅仅是“一个房间+一位大师+一群弟子”,支撑其创新的背后有一套保障和激励机制。

为激发全员创新积极性,机电公司先后出台了《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全员创新标杆激励制度》等5项鼓励技术创新的制度,培植创新土壤。

朱海伟是该公司机修车间综采维修钳工。他说:“以前,我只知道按部就班修理设备,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创新,在师傅李海清的指导下,我已经研发出3项创新成果,其中减速机齿轮间隙调整装置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刚开始有点子的时候,我心里没底,不知道能不能实现,经过工作室成员反复讨论、试验,最终才形成创新成果。”朱海伟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各类创新项目余项,80%以上的职工都拥有自己的创新成果,营造了“创新不神秘,创新在身边”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姚怡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