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远看像条龙,近看多脚虫,嘴里吐清水,一生都务农。”“高高山头一棵树,背下山来脱层皮,做成片片连骨节,节节浸在清水里……”孩儿时,夏夜乘凉,最喜欢让外公做谜给我们猜。外公做的谜语大多和农事有关,所以,我最早对踏水车的记忆在谜语中开始。
脚踏水车是一种大型农具,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车筒,车架,车轱辘。车架为竖着的木架,有两层,上层是一根桁木,供人手扶借力,下层是车轴(轱辘)。车筒为木制盒状水箱,也有上下两层,中间用一块薄薄的杉树板分割。车筒的末端为汲水的车叶,车叶有数十个,等距离串连在一起,形成链状,形似龙骨,故名称为“龙身”。车水时,两人扶立架上,用脚踩踏车轱辘转上的木墩,转轮滚动,中间木齿轮牵动龙骨,节节叶片将水压入车筒后从另一头流出。
童年的夏日,踏水车在野外随处可见,前村后村都是踏水声。车轴吱呀吱呀吟唱,清水哗啦啦流淌,人未近而先闻其声。家乡虽然南有南江,北有东阳江,但赤日炎炎之下,秧田里的水很快就被蒸发掉,汲水灌溉秧苗必不可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开山造田之后,许多新造的水田地势比水源高,无法灌溉,脚踏水车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为农民抗旱保丰收不可缺少的农具。
踏水车虽然是车,但它是没有轮子的车。使用时,需要三至四人把车架、车筒、车轱辘驮到指定的田埂上,然后由有经验的老农安装调试,把车筒的末端置于水中,双脚踏动,车轱辘一转,车叶带动轴、齿、链咬合,水流便汩汩而上,哗啦啦地流进稻田。
踏水不仅是件体力活,更是件技巧活。不知技巧的初学者,只会使用蛮力,像平地走路似的踩着车轱辘,往往不到十分钟就会大汗淋漓,嘴里喘着粗气。善用技巧者,会利用车轱辘的惯性,轻车熟路,步伐自如,边踩车边聊天,还可以腾出手来,或喝水或扇风,手忙而脚不乱,一副悠闲轻松的样子。即便疲劳了,只要把眼睛闭上,脑袋犹如鸡啄米一样点着,双脚还能习惯地踏着。初学者,自然要大出洋相,而大人们总是爱“戏弄”刚学踏水车的人。一开始,大人们会教你怎么踏——这么踏,慢一点,一脚下一脚上……这不简单嘛!我爬上车架学,一开始大家都慢慢悠悠的,突然间,他们飞快地踏起来,像是在跑步,我跟不上他们的节奏和频率,只好两手抓住桁杆,双脚腾空而起,吓得哇哇大叫。旁边的人则哈哈大笑,打诨道“荡田鸡”了。在大人们的哄堂大笑之下,我面红耳赤,乖乖下来。当时年少气盛,心里不服气,再上,不一会儿又被戏弄,双脚落地,落了个车板敲脚板……虽然两次失败,但最终还是慢慢学会了这项技术活。
踏水时必须两个人配合默契,均匀用力,要是一个人偷懒,另一个人就吃力了。最悲催的一次是踏水踏到“脚抽筋”。那是一个烈日的午后,久不下雨,稻田被晒开了条条裂缝。家家户户都急着灌水救苗,水源只有一处,于是商定每户人家使用水车2个小时。一开始我和小舅子一起用力,大约过了半小时,小舅子说应该去看看水有没有流到田里,因为水路太长,加上是沙质泥土,水容易半路渗漏。谁知道小舅子一去就不复返了,下个农户就在边上等着,我不敢松懈,使劲踩着车轱辘,白花花的河水汩汩灌进水渠。俗话说“远路无轻担”,时间一久,我的脚底开始发麻,速度开始放慢,不停地看手表……这就样,整整两个小时我没有歇脚,创下了连续踏水时间最长的记录,也是最悲催的一次。
踏水车简便实用,不用电不用油,不冒黑烟,没有污染,可谓环保机械,也是最有智慧的农具。它的构造蕴含力学精髓,不仅牵涉到圆周率,还涉及平面、几何原理等。踏水车吱呀吱呀的转,转出来的是千秋万代的农耕文明,转出的还是一幅动静结合、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