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李永安我在中学时期的学工岁月

讲述你不知道的西安故事

文/李永安

过去在西安道北上中学,让我难忘的是学工劳动,就是在上学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厂里劳动。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学工劳动有一定的好处,一方面是熟悉了工厂生活,二是得到了锻炼,更是体会到了人生的艰难。

记得最早到工厂劳动是年,我刚刚由北关小学升到初中,在西安市第十中学上初中。在那个特殊时期,刚进校门不久,课还没上几天,我们全班就到工厂学工劳动,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由学生到工厂参加劳动。说是学工劳动,实际上是学校联系好工厂,让学生下到厂里的车间参加劳动,一般时间也就是一个多月到两个月。我们班去的是一个生产纺织零配件的工厂,厂子不是很大,有好几个车间,二百来个工人。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一种圆圆的像齿轮一样的东西,听说是纺织机上用的。

中学时期的作者和同学留影(作者供图)

第一天到厂里报道,我和另一同学因为寻不见厂址,晚去了一会儿,同学们都分到了各个车间。厂里管生产的厂长对我说:“你的同学都分完了,干脆你去翻砂车间吧。”我才进工厂,并不懂得什么是“翻砂”,随口答:“可以!"我同学对厂长说:“我以前干过机修。”厂长一听说:"那好,你就到车床上去。”我同学高兴的说了一声;“好”,转身朝着车间方向跑去。厂里一个干部带着我来到翻砂车间,车间不大,就两三间大房子,屋里光线暗暗的,房梁上吊着几个大灯泡,地上一堆堆黑沙,几个工人满脸黑色,穿着黑乎乎的工作服正干着活儿。带我去的干部对一个工人说:“给你们分一个学生,在这里学工劳动。”说完,相互介绍一下就走了。几个工人师傅只管蹲着干活,没人搭理我,我呆呆地站在那里,也不知道该干什么。过了一会儿,一位年龄稍大一点的师傅站起来,褪下手上黑乎乎的手套,走到我的面前说:“你去找厂里,就说这里不缺人,让他们重新给你分个工种。”我说:“这活儿我能干。”师傅看着我轻声说:“去吧,听我的,厂里那么多的工种,还没你干的。”我只好缓缓地离开了翻砂车间,见了厂长。我说了情况,厂长看着我笑了笑说:“不缺人,好,你到钳工上去。”就这样,我又来到了钳工车间。

带我的是个年轻的女师傅,还不到三十岁,中等个子,脸色秀丽红润,齐耳短发,一双大眼睛长得很好看,戴着一顶劳动布工作帽,穿着一身洗得稍为发白工作服,师傅说话慢声细语,待人和气。这个车间里有一个很长的工作台子,台面有五六寸厚,台子上摆着一溜溜的虎台钳,师傅给我分了一个台钳,每天的任务就是把小铁车运来的齿轮中间圆孔里堵的铁砂用锉刀清理干净,再把轮子的毛边锉平。开始的时候,你在旁边干,漂亮的女师傅在旁边一声不语地看着你操作,有问题了,师傅给你纠正,态度和蔼,一点也不烦。尤其是轮子上的毛边要细致用锉刀处理,稍不小心,就容易造成废品。师傅就教我怎样拿锉刀,怎样处理毛边,时间不长,我就渐渐熟悉了手中的活。所以,我很喜欢这样的学工环境,更喜欢和气美丽的女师傅。当时,还是特殊时代时期,这个厂子一边生产一边搞运动,院子里贴着许多标语。

我刚来厂遇到的那个主管生产的厂长,年龄比较大,有五十多岁,上身穿着件有毛领的旧棉袄。这个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负责任,生产业务精通的人,他没事就爱到车间里转着看看。有一天,他转到机修车间看见一台刨床空开着旁边没人,就大声喊着:"这里的人呢?”好一会儿,一个青年工人才急匆匆地跑了过来,没等站住,就被厂长劈头训了一顿。我记得老厂长最清楚的一句话:”让床子空转着,你跑到哪里去了?”那个男青年只是抽着烟,一声不吭地看着老厂长。在那个时代,外面到处贴着大字报,这位厂长还敢管敢说,也够厉害的了。

我们在这个小厂子每天按时上下班,整整工作了一个半月。回到学校上课,临走时,我到车间向女师傅告别,师傅看着我笑笑说:“回到学校好好学习。”这次学工结束后,我所在的班级进行了分班,我又到另外一个新班级上课。

那时候在学校上课,学工劳动是一个重要方面,按规定每一个学期都要安排学生一次学工劳动。到了夏季,还要到农村参加夏收劳动。我们去的工厂大多都在西安的北边一带,还有的是厂校联合的”五七”学校。比如,同我们学校联合的有西安金笔厂,西安五金厂。

记得有一次到西安五金厂参加学工劳动,这是个中型规模的厂子,主要生产的是铁丝和钉子等,车间比较多,距离学校比较近。我和一个叫叶流玉的同学分到锅炉房。开始,我认为锅炉房就是烧开水或者洗澡用水。走到锅炉房一看,才知道这不是一般的烧水炉子,而是一座蒸汽大立式锅炉,仅锅炉就占去了一间大房子,紧贴锅炉房的外边又是一间大房子,房顶很高,靠窗放了一个茶水小锅炉,供全厂人喝开水,贴门的窗户下放了两个桌子,几把凳子,是锅炉工操作休息的地方。锅炉房有三个师傅,每天轮流上班,其中一个师傅三十多岁,人瘦瘦的,戴个眼镜,文文气气。一打听,这个师傅是一个名牌大学动力系的毕业生,却在锅炉房里烧锅炉。还有个段师傅,人瘦瘦的,是个河南人,说一口河南话。报到第一天,刚好是段师傅上班,师傅带我们两个学生在锅炉房前后参观了一下,又给我们讲了这台锅炉的特性和用途,主要的作用是给车间生产供气,还指着锅炉顶端的一块圆表说这是气压表,很重要,要学会看气压表。

这个锅炉每天烧很多煤,师傅用一个大铁锨一次就要加上十七八锨煤才关上沉重的炉门。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师傅拉煤,煤场就在锅炉房的外边不远的地方,每天来到厂里,我和叶流玉先用一辆小推车一车一车地给锅炉房运煤,运完煤再帮着师傅烧锅炉。段师傅说:“你们好好学,学会烧锅炉也是一门技术,最起码以后在铁路上还能当个火车司炉。”真的吗,我的心里有了一种梦想,以后参加工作当一名火车司机。梦想只能是梦想,看看现在吧,烧煤蒸汽机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留下的是深深的岁月记忆。就这样,我和小叶同学慢慢地学会了烧锅炉,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多月的学工劳动结束了。临走时,我们向锅炉房的师傅告别,段师傅拉着我的手说:“你们还年轻,走的路子还长,好好学习是正道。”离开了这个厂子,我再也没有见过锅炉房的师傅。

这里提一下和我一起烧锅炉的叶流玉同学,这个同学脸瘦瘦的,红红的,给人的感觉总在微笑,他住在紧靠铁路的阳光村。在五金厂学工劳动时,他和我一起烧锅炉。在西安铝制品厂学工劳动,我们又一起分到溶铝车间,每次下班同路回家,结下了深深的同学情。初中毕业后,我和叶流玉一起奔赴安康修建襄渝铁路线,结下了浓浓战友情。从襄渝铁路退场后,他分到了外地铁路单位,我分到了西安一家商业单位,相隔几十年一直没有见面,前几年听说叶流玉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很难过,往日的记忆渐渐涌上心头,写作这篇文章时,我就想起了叶流玉。如今,我从过去劳动过的厂门口经过,里面已是栋栋高层屹立的住宅小区了。

我记忆很深的是七十年代初在蛋库里学工劳动,蛋库坐落在西安大兴路上,说是蛋库,就是专门储存鸡蛋的地方,走进库门,是两排砖砌库房,越往后边走,地势越高,有一条小铁轨通到上边,轨道上停着几辆四轮轨道车,是专运鸡蛋的。最上边是一个大货棚,里面放的都是鸡蛋箱子,箱子是用木条子钉起来的,四边透气。我们学工的任务是捡鸡蛋,这个库里,每天都有各县送鸡蛋的汽车进库,一箱箱的鸡蛋卸在大棚里。最忙的是每年的三四月份,鸡蛋进库是高峰,一辆辆的卡车排队等候着卸车。

西安市第十中学(作者供图)

我们分成几摊子开始捡鸡蛋,好鸡蛋放在一个箱子里,碰破的鸡蛋放在另外的箱子,打烂的鸡蛋直接放到盆子里,中午职工食堂每顿菜里都有炒鸡蛋。捡鸡蛋这活儿看起来简单,但要求速度快,尤其在三四月份鸡蛋入库旺季,汽车一辆辆开进来,都等着卸车。有经验的师傅两只手一下去就知道有无破蛋,速度之快,让人不得不服。捡好的鸡蛋装好箱子被工人放在轨道车上运走入库。这一箱刚捡完,一箱箱又摆在旁边,根本没有喘气和说句话的机会。我们学生捡鸡蛋的速度虽慢一点,但师傅们却很高兴,在这旺季的时候,忙得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多一个人总比少一个人好。师傅说:“一年蛋库最忙的就是这个时候,过去这个旺季就没有这么多运鸡蛋的车了。那年月,鸡蛋也是统销产品,凭票供应,不是现在的鸡蛋想咋卖就咋卖的。果然,时间约过去两个多月,蛋库的旺季过去了,库区静悄悄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我们的学工劳动的时间也到了,我感到这几次的学工劳动中,在蛋库捡鸡蛋是最繁忙的一次。

记得最后一次学工劳动是在西安铝制品厂,这个厂子是个中型工厂,主要生产的是铝制的盆锅饭盒等,把一块块铝锭化成铝块,再压成铝板,最后加工为成品。我被分到化铝车间,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开炉,把化好的铝水倒进一个斗子里面,两个工人抬着斗子倒进一排排方形模子里,出来就是一块块厚厚的铝块。我的任务是拿一把长长的铁瓢把剩余铝水慢慢地浇进模子里,把中间缝隙填满,刚出炉滚烫铝水烤得眼睛都睁不开,脸上的汗水直向下淌,这是高温作业,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双旧皮鞋,每个工班都有一个工人提个箱子来送冰棍。每天开完炉,天已经快黑了,在淡淡的夜幕中,我和同学从大兴路上走回去,回到自强东路的家里,天已经全黑了。那时候,再远的路也是步行,家里没有给你坐公交车的钱,有一次开完炉,我们迈着疲倦的步子往回走着,这时候一辆大卡车驶了过来,叶流玉大喊一声:“伯!”,卡车吱的一声就停了下来,原来叶流玉的伯伯是开卡车的,正好让我们碰见,我们一个个都爬上了卡车,卡车一直送我们到了北关十字,跳下车,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去,辛勤的汗水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和光荣。

作者和老同学们合影(作者供图)

学工劳动是我们在校学习重要的实践课程之一,我们学校还有个校办小工厂,厂子设在学校后边的大礼堂里面。开始时,学校旁边的西安金笔厂给车间添了一台生产圆珠笔芯的机器。后来学校车间又来了一台拔铁丝的机器。以后,我们学工劳动的西安铝制品厂又增添了能压制铝勺勺的冲床,把圆圆的铝板放到冲床下,机器开动,哐当一声,就压下一个铝勺子,一张铝板可压八九个勺子,我们分批到校办的车间里实习,看见一台台机器,我真想学学操作冲床,老师对我说:“开冲床安全第一,要钻心致志,脑子还要活,你反应比较慢,以后慢慢地学吧。”就这样,我上了三年初中,前后到了四五家工厂学工劳动,期间还要参加郊区农村的夏收劳动。

如今回想起来,学工劳动虽然辛苦一点,但给了我历练的机会,给了我吃苦的机会,给了自我生存的机会,为以后走向社会,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打下了基础。初中毕业以后,我们就打起背包,奔赴陕西安康,参加到修建襄渝铁路建设工程的洪流中去。

作者李永安

征集西安老故事!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其余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

用心和真诚讲好西安故事

原创作品,若需使用或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投稿:

西安旧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