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选自插画师Henderson作品)
去看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回来,有些感慨,想要记录下来。
电影改编自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物理学教授唐川和数学老师石泓,多年后因石泓邻居陈婧涉及的一桩杀人案重逢,两人由此展开了一场高智商的对决,一步步走向了震撼人心又令人扼腕的结局。
我是东野圭吾先生的书迷,在电影上映之前,把小说重看了几轮。这个年纪的我,已经很相信时间是最好的礼物这件事了,所以相对比从前的阅读体验,多了另一层的东西。
这一层东西,我想要收尾的时候再表达出来。
带着这样的读后感底色,走进电影院的时候,本身是带着对东野圭吾先生的敬仰,对于这个故事的敬畏,所以必定是不一样的感觉。
这个悬疑故事本身并不是一个很烧脑的故事,亦或许是我本就带着答案而来,所以更在乎的是答案之外的东西。
电影尾声之处,心情很是复杂。
是一种带着惊喜的复杂。
一是作为电影的灵魂人物,导演苏有朋把小说还原得很完整。
电影里的每一帧镜头呈现,会让我想起自己夜里在阅读小说的片刻。平静,偶尔惊讶,带着跌宕起伏的压抑,有着我骨子里的抑郁。可是这种抑郁又被一种善良所牵引。
甚至会在电影画面里的角落细节,可以听到自己心底的声嘶力竭,却又是无法喊出声响的呐喊。
这是我很惊喜的部分。
二是一种担忧。
观影过程里我的心情很平静。可是因为是悬疑片,这其中需要很多细节跟过渡的情节支撑。
偶尔听到坐在身边的观众叹息,没有耐心,些许无聊——感觉突然很担心的一种情况就出来了——一个好的作品,一个好的故事,有时候真的仅仅只能被懂得的人懂得。
当我敲下这一句话的时候,这便是我复杂心情的根源。
这是我有史以来最刻骨铭心的观影过程,不在于观影本身,而是在于,我害怕别人不知道这是一部好片子,以及,我更害怕别人知道这是一部好片子。
扮演数学天才的张鲁一,把石泓这个角色演绎到入木三分。带着刻到骨子里的冷静,隐忍,以及孤独,我无法现象他在进入这个角色的时候琢磨了多少功夫。
就如同我知道当一个创作者在呈现自己百分之三十的部分时候,他必定做好了百分之五十甚至是更多的沉淀。
张鲁一对得起这个角色。他当之无愧。
物理教授唐川的扮演者王凯,作为双主角侦探角色的他,也没有被石泓人物角色的光芒遮盖。
教授身份设定的儒雅跟风度翩翩,他游刃有余。在发掘真相过程中,挣扎在情、法、理的纠葛里。他带着天才必有的傲气,以及与之所要承担的代价。
代价便是,他的高智商让自己成为了最早看穿真相的人。真相这个词语本身就让人恐惧,忐忑,亏欠。因为关乎人性,总有不堪跟难以启齿。
世间所有的道理,无法用黑白分明来评判。王凯演绎出唐川这个角色的痛苦跟纠结。以及,最后他做出了选择——他说出了真相,于是替我们完成了一份心安的圆满。
在看电影之前,有媒体推荐,说作为女主角的林心如,“贡献了演艺生涯最内敛的一次表演”。我很认同这一点,关于带着压抑背后,却是海浪般的波涛汹涌。
林心如的眼睛会说话,她的眼泪很有价值。作为整个故事一开始的那个契机,她在这一场连接角色中,从来不自知,自己配得上这份沉重而伟大的被默默守护。
电影本身就到此为止了。
下面是我想要表达的,那一份另一层的东西。
好些人跟我说,这是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因为纯粹,所以让人心碎。
在此之前,这也是我的感受。
我总觉得,再是理性的人,也无法躲得过动情这一关。当一个人开始有了软肋,之前所有的冷漠都会变成温柔。一个人一旦开始温柔,就会开始露出破绽。
破绽是人性之恶魔。它的呈现,是情绪的游离,肢体语言的自我出卖,价值观的颠覆,以及,一场人生秩序的打破。
这便是我害怕的地方。
从前因为受过伤害,所以越发对这个世界冷漠。因为害怕失去,所以大部分时候都不愿意选择相信。
得是在后来一次次的自我关照跟说服中,才开始梳理自己的核心处世哲学——哪怕在明白真相之后,也要依旧热爱生活。
这个逻辑,彻底拯救了我。
即使在后来的人生里依旧要经历艰难,可那也成为了一种意料之中的困难——我可以成为左手迎面而上,受伤重重,右手同时也有了一味药的那一个人。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在电影里看到的对应收获也不同。再后来,这个故事于我而言,完全超出了爱情以外的部分。
电影里最后真相大白的线索,是在于“一个无辜的流浪汉突然消失了”。石泓在一开始就说过,这些在天桥边的流浪汉,这些没有身份的人,“就像无用的齿轮,重复着没有意义的生活。”
而在小说原著里,东野奎吾先生却是借着唐川之口,说出了那一句:这个世上没有无用的齿轮,也只有齿轮本身能决定自己的用途。
回看我们自己过往的生命历程,这平凡一生里,遇见过太多后来让我们恨之入骨的人,后悔莫及的人,遗憾终身的人。
以及更多的,是擦肩而过,不再记住的人。可是这世间并不会因为他们不值得我们铭记,于是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除了自己的“本我”角色,我们还背负着太多“他我”的角色——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人爱,可是依旧会有人在爱着你。
你以为自己在这个世上来去都不会有人在乎,可是倘若你真的离开了,必定有另一个人在承受着失去你的那份疼。
“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个人。”我终于在曾经厌弃这个世界很多年以后,才真的得以真正理解这一句。
电影里有一个我很爱的情节。石泓和唐川去爬山,在小溪旁他们有一场对话。唐川当时是否完全知晓真相我无意揣测,但是他已经陷入了挣扎之中。
他很矛盾,眼神里全是忧郁。是石泓告诉他,“明年再来此处看看,又是另一道风景。”
镜头里的溪流很美,落叶顺着流水潺潺漂向远处。花自飘零水自流,那些你无法控制的部分,必将离你远去。而那些你试图想要拨开云雾的部分,却是带着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向你招手。
差点就看不到明年的风景了。
夜里我无数次冒出这样的点头。并非带着恐惧,而是带着此去经年,便是另一种风景的遗憾。
我一直觉得,生命里所有的经历都是有用的。经历的主角是人,继而牵连出无数的纠缠故事跟鸡毛蒜皮。
如果石泓没有遇上陈婧敲门的那个午后,他的命运在那一刻就结束了。
一面是孤独想要寻死的靠近地狱之人,一面是温柔光芒照耀之下的暖心笑脸。坐标系上没有任何关联的两个点,在后来交织出了一场奇迹——你甚至不知道,最后到底谁才是那个被救赎的人。
在我们短暂的一生里,生活本不是一场证明题。它只是一道再是简单不过的难题——真相永远在你的生命里。
我们所经历的那些时刻,瞬间。遇上的那些人,摆渡人,拯救者。经历的那些劫难——他们不一定是礼物,不一定能给你绝对的回报,不一定让你得到成长。
但是,这一切种种之后,必定是那一道药——这一味药,就你一生长河的启示而言——不是为了让你走出来,而是为了让你走下去。
我是带着这样的理解,去解读东野奎吾先生的小说故事,以及去解读电影导演苏有朋的。
我甚至有种幻觉,那个在《还珠格格》里欢腾的五阿哥,那个在《情深深雨蒙蒙》里带着斯文眼镜的杜飞,那个在《风声》里居然演出一场人性悲喜的白小年,以及如今在《嫌疑人x的献身》镜头背后的那个导演,根本不是同一个人。
可这就是他本人。带着一路的积累,沉淀,试图为我们还原这个看似完美的谋杀案,以及在其中撕扯出让人畏惧的不完美。
年轻的时候,因为年轻,因为没有经验,因为没有资本,因为不够成熟,我们也曾经历过很多的不得已而为之,经历过很多的荒唐时刻。
可是正是因为这些,才构成了我们生命里的齿轮。它们看似无用,看似无聊,甚至我们总想试图摆脱其中——可就是这些看似无用,构成了所谓人生一场的秩序井然。
原著小说里有一个情节。石泓在担任初中数学老师的课堂上,有学生不认真听课。石泓说了一句,“在此我要声明,我现在教你们的,只不过够你们站在数学这个世界的小小入口。如果不知道哪里是入口,自然无法进入。”
“我之所以要考试,只是想确认,你们是否知道入口在哪里。”
齿轮从来不曾无用过。
或许这是年过四十的苏有朋,收获的命运礼物。他就着这个故事作为一个入口,试图通过这场关于人性的选择里,想要为我们讲述其中的一味药——带着野心背后的平和,带着悲天悯人的虔诚。
亦或者说,仅仅只是我自己,在这不到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自我拷问以及揣测的部分。
从这点上来说,这算是一部值回票价的电影。我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在其中摸索到了我想要的部分——在苦难中保有信仰,在挣扎中留存底线,在徘徊中坚持善念。
很幸运,有生之年,遇上东野奎吾先生笔下的这个故事,遇上苏有朋执掌镜头之下的,带着还原之外的延伸解读。
即使两个小时结束之后,依旧要投入这爱恨交加的平凡生活洪流。可是我必将会记得石泓出场那一刻的眼神。记得他的佝偻背影。记得他大雨中的落寞。记得他把自己推入深渊,只为报恩一场。
也会记得他被真相揭穿之后的灵魂呕出。
黑暗世界不可怕,黑暗带来的悲凉,会让我这样阴郁底色的人,觉得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在这个世界的另一处角落里,有一丝安放之地。
这种感觉不敢与人说,可是却是些许重生后的能量吸收。
电影尾声,我一直默默坐着,等着片尾曲唱完。陈洁仪唱道:愚痴的人啊,穷一生聪明,能否为自己辩白。再去网上搜索,果然,作词人是林夕先生。
终其一生,太多我们解不开的难题。我甚至想说,即使那些解开了之后的难题,也依旧伴随着无法自拔的一场看不开。
这一场人生选择游戏里,没人能置身事外。
达达令难念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