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齿轮 >> 齿轮资源 >> 家在兴平老井

家在兴平老井

作者:惜慧

来源:高谈可论

我说的老井是指几十年前才绝迹的,曾经作为农业灌溉使用的水车井,它是早于农业社,以前往往都是私人小农意识性质的水车井。以后逐步被生产队使用,只不过改变了动力模式,将原本人推、头谷拉的运动力,由电力方式取代,形成电水车灌溉田地。终于受电力、真空水泵影响,以机井把老式敞口井—老井,淘汰进化到现在的水泵机井。老井彻底失踪在二十年前,颓废在四十多年前,诞生在农业半机械化灌溉时期。电水车的风雨历程很短暂,它作为电力发展初级阶段过渡型产品,当水泵出现以后,阔口井面不安全跟水浅续航能力不足,严重掣肘灌溉效率,除了生存法则面临的淘汰结局别无出路。老井代表的农业水利人工影响气候高度文明辉煌不再,但其对古代长时期农业发展举足轻重意义非凡。农业国度里,形容某地经济发达产业兴旺,常以骡马栓两行,牛羊成群,水车井几十挂来描述宣扬。因为传统农业生产要想摆脱靠天吃饭,离不开水利灌溉设施这个要素,有水利条件才能有水浇地,才能比较稳妥保收。而头谷牲口不可或缺,牠能够帮助人们耕种,可以拉碾子拉石磨子拉水车井拉土拉粪。头谷跟农业生产相辅相成跟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有水利有庄稼丰收就有头谷膘肥体壮,从而更好被人利用,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规律。既然农业与水利相依相偎,在有水源的关中平原开发地下水尤为方便,于是物竞天择便出现了井。有人以为商朝起在地里掘水井供灌溉农田,由八家人畜饮用。还有人认为,新石器时代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就有一口水井。或许从井的字形来分析,它的周围就像有围栏,将水圈禁起来安全利用,就是井的初衷吧?当然按理来说,井的雏形自当是,用工具掘出一方能舀水的土坑。然后富有人家为了长期有效使用水井,在井的口岸用石块、砖头砌一个多是圆形的井口,一是缩小口径,二是脚下不再泞淖,从而方便人们吃水呀。水是生命之源,人畜用水干净绝少污染才能传承呀,在此基础上就发明了辘轳绞水,这个利用轴承原理,就减少了直接用双手拽绳提桶取水的劳动强度。我想在天旱庄稼不出苗时,庄稼汉肯定会想到从井里绞地下水给庄稼浇水,不然将会颗粒无收。长期绞水就得加大水井出水量,除了大旱期利用水位下降淘深井,增加水井容积别无良方。据说唐朝初期在此基础上,能工巧匠想到了,连续用水桶在井里取水不断,于是就发明了水车井。用木头制作的机械水车,有了齿轮转动变向功能,实现了用水车斗子做水桶,连续不间断出水目的。问题是普通家用水井不堪重负,这种机械水车井水车斗子整圈转动需要足够的空间,只能在野地里实现它的宏伟抱负。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庞大的水车井要深大,它的形状如果是长方形井口就比较好拾掇,井上面人推、头谷拉总得安全不是?人们掌握了圆形井的稳固型,其它形状更容易垮塌,开始就想到了用砖石砌一个井墙内壁,还得是圆形才能被周围土壤越挤压越实在。这就又回到了开始我说的主题上,说我见过的老井:形状逆天圆地方,下面是圆形砖箍,往上逐渐变形金刚,收缩成长方形井口,既实现了圆形结实耐用又能确保井口小而安全。这是经过了千百年实践以后,水车井浓缩的精华形体,华丽而实用。过去没有红砖都是蓝(灰)砖,砖缝里没有任何填缝剂干摆而成,可历尽数百年不坏。非电力的水车井,有一说一,咱无缘面对,但我的确跟电水车井擦肩而过。只不过谈不上什么印象,要说印象深刻的无外乎水车井的老井,因为最后一个消失在视线的是,二十年前我邻家地里。里圆外方或椭圆。先是用柴、土把水填没,再刨掉硕大的老砖块,然后填满土种地,最后的老井彻底无影无踪。这个老水车井最晚的挖掘时间也应该是百年前差不多,民国18年年谨三年大旱,所有的资源都得倾向于农业抗旱保收,因为有饿死人啊!据说大旱时期水位最低,这是深挖井的最佳时机,因为凭人力开挖总不能让人涉水太深呀,打出水至人力最大深度就是底线。也有小部分穷办法临时凑合打井,就是毛坯土圆竖洞,不用转箍,自然也就不用挡,这叫“土井”。起先都是敞豁豁圆土深坑,可能历经几个大旱年反复深挖。然后将提前叫木匠做好的挡,就是跟井的直径不相上下的一个四层木圈,一般选用硬杂木一寸多厚木板,大概是国槐木或者榆木居多。这个井挡的外径略小于裸井直径,大概一丈有余吧?四层木板错茬分列成圆圈状,挡的内外径之间差就是挡的壁厚,大约一尺左右用以搁一掟砖,也就是现在24墙的概念。不过过去手工砖远比现在砖块大,更别说秦砖了,以铁匠手工用毛铁打造的长铁钉子钉透四层木板用以固定连接成型。把井挡放进去挖好的土井里,在挡的上面开始铺砖,由能工巧匠铺排,咱不知道用什么手段定位。反正摆铺好砖的老井内壁光滑平整,而且与井下水平面必须垂直,下部非常工整圆滑。井底每干砌几层就在砖墙与泥土的间隙,放上芦苇编制的席片缝上棕,然后再用土泥填空至实在。挡住水面以下的泥沙,挡住上面驮着的箍井的砖墙,保持一直同时沉浮水平均匀,这就是挡如其名的作用原理。用砖箍老井体现了古代几项科学发现:挡是木头做,但在水里一直保持不腐;用干砖箍成圆形,因为古代没有水泥,泥土在水里毫无作用,于是就只能选择干摆砖块来砌墙,关键是圆形承受四面八方挤压最强。这个道理跟赵州桥那样的拱形结构异曲同工,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不得不承认拱形结构的安全合理性。据说一个老井挡使用的铁钉恐怕都是耗资不菲,能打一口浇地用井那是很奢侈的行为,它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所以老井下档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估计不亚于现在大都市买套房入烟的仪式感。我想“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说法,可能就想说明打井的难度,还仅限小型饮水井,何况农业灌溉的水车井呢?当然“瘦牛不瘦角,样样都有着”,大井小井只是规模差异化,程序步骤基本雷同。水车井由于大的轮子转动,在地面的水车井架子上作为轴心,它的半径务必到达水面,才能将井水用水车斗子连贯循环,一边搲水一边倒水周而复始。所以水车井的口面不得小,又为了人畜安全带动其运转,在井面地上不停转圈,只好将井口收拢箍小,但大轮必须足够转动,就弄成为条椭圆形口子,特殊的地方是下圆上条方。这种工艺比起吃水井只有将井口收小要麻烦,水车井不但收小还要呈条形椭圆,明显水车井复杂,难度系数高。据说原先的水车井使用材料都是木件,只在齿轮摩擦口使用一点铁,后来才有了洋水车架子,是用铁架子来代替木架子,自然机械化程度高阻力就小还耐用。以前的基本木制的水车井,它的保养也很不容易,做一套水车井很耗时耗力耗钱。日常的保养都是用老油涂刷维护表皮不氧化,老油是以蓖麻油做原料熬制而成,对付小裂口和一点油泥塞紧就好。过去说哪儿哪儿富裕,人们一般羡慕水车井密度大,单位面积内骡马数量大。水车井对各地生活和农业生产影响深远,当然随着电力时代到来,几千年农耕文化里的灌溉半机械化也就寿终正寝。但在历史长河里来看,水车井有着千年繁华期,必将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浓墨重彩。起先无论人畜饮水还是庄稼灌溉取水,都来自江河湖海地表水,而后掌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再到如今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其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发掘地表水,遏制过度依耐地下水,不能不说也是返璞归真!

(示意图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高武斌,丰仪镇祖门农民,或以惜慧、西江月昵称。高谈可论,分享随机寡闻,風不識字,流露率性心声;高谈心想四海身乏力,可论欲穷六路目光低。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文责自负,和本平台无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