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汽车的选择方式

(一)轴承汽车可以有两轴,三轴,四轴甚至可以有更多的轴数。影响选取轴数的因素主要有汽车总质量,道路法规对轴承质量的限制和轮胎的负荷能力以及汽车结构等。随着设计汽车的成员人数增多和装载质量增加。汽车的轴数不变下,汽车质量增加以后,是公路承受的负载增加,当负荷超过公路设计承载能力以后,公路会破坏,使用寿命缩短。为了保护公路,有关部门制定了道路法,对汽车的轴载质量加以限制。当设计汽车总质量增加到轴荷不符合道路法规的限定值时,设计师可选择增加汽车轴数来解决。汽车轴数增加以后,不仅轴,而且车轮、制动器、悬架等均相应增多,使整车结构变得复杂,整备质量以及制造成本增加。若转向轴数不变,汽车的最小转弯直径又增大,后轴轮始的磨损速度也加快,所以增加汽车轴数是不得已的选择。包括乘用车以及汽车总质量小于的公路运输车辆和轴荷不受道路、桥梁限制的不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如矿用自卸车等,均采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的两轴方案。总质量在19-的公路运输车采用三轴形式,总质量更大的汽车宜采用四轴和四轴以上的形式。(二)驱动形式汽车驱动形式有4x2、4x4、6x2、6x4、6x6、8x4、8x8等,其中前一位数字表示汽车车轮总数,后一位数字表示驱动轮数。汽车的用途、总质量和对车辆通过性能的要求等,是影响选取驱动形式的主要因素。增加驱动轮数能够提高汽车的通过能力,驱动轮数越多,汽车的结构越复杂,整备质量和制造成本也随之增加,同时也使汽车的总体布置工作变得困难。乘用车和总质量小些的商用车,多采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4x2驱动形式。总质量在19-26t的公路用车辆,采用6x2或6x4驱动形式。对于越野汽车,为提高其通过性,可采用4x4、6x6、8x8的驱动形式。(三)布置形式汽车的布置形式是指发动机、驱动桥和车身(或驾驶室)的相互关系和布置特点而言。汽车的使用性能除取决于整车和各总成的有关参数以外,其布置形式对使用性能也有重要影响。1.乘用车的布置形式乘用车的布置形式主要有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FF)、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FR)、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RR)三种,少数乘用车采用发动机前置全轮驱动。(1)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FF)这种布置形式目前在发动机排量为2.5L以下的乘用车上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有下述优点:与后轮驱动的乘用车比较,前轮驱动乘用车的前桥轴荷大,有明显的不足转向性能:因为前轮是驱动轮,所以越过障碍的能力高主减速器与变速器装在一个壳体内,因而动力总成结构紧凑,且不再需要在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之间车内地板凸包高度可降低地板凸包仅用来容纳排气管和加强地板刚度,有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发动机布置在6轴距外时,汽车的轴距可以缩短,汽车散热器布置因而有利于在汽车前部,散热条件好,发动机可得到足够的冷却提高汽车的机动性;汽车散热器布置在汽车前端,散热条件好,发动机可以得到足够的冷却;行李箱布置在汽车后部,故有足够大的行李箱空间;容易改装为客货两用车或救护车;供暖机构简单,且因管路短而供暖效率高因为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与驾驶员位置近,所以操纵机构简单:发动机横置时能编短汽车的总长,加上取消了传动轴等因素的影响,汽车消耗的材料明显减少,使整备质量减轻:发动机横置时,原主减速器的锥齿轮需用圆柱齿轮取代,这又降低了制造难度,同时在装配和使用时也不必进行齿轮调整工作,此时,变速器和主减速器可以使用同一种润滑油。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乘用车的主要缺点是:前轮驱动并转向需要采用等速万向节,其结构和制造工艺均复杂;前桥负荷较后轴重并且前轮又是转向轮,故前轮工作条件恶劣,轮胎寿命短;上坡行驶时因驱动轮上的附着力减小,汽车爬坡能力降低,特别是在爬越泥疗的坡道时,驱动轮容易打滑并使汽车丧失操纵稳定性;由于后轴负荷小而且制动时轴荷要前移,后轮容易抱死并引起汽车侧滑;当发动机横置时受空间限制,总体布置工作困难,维修与保养时的接近性变差;一旦发生正面碰撞事故,因发动机及其附件损失较大,维修费用高。目前,我国生产的Audi、Santana、Jetta、CA、Bulck、Passat、Accord、飞度、宝来、中华、富康、英格尔等乘用车,均采用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布置形式。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时,发动机可以横置或纵置,也可以布置在轴距外、轴距内或者前桥上方。发动机的不同布置方案,对前排座椅的位置、汽车总长、轴距、车身造型、轴荷分配、整备质量、主减速器齿轮形式以及发动机的接近性等均有影响。当发动机横置或纵置在前桥前方时,前围板及前排座椅可以前移,特别是发动机横置时允许的前移量较大,汽车的轴距及总长均能缩短,随之整备质量也减小。发动机纵置在前桥前会使汽车前悬、前轴荷增加,所以此时宜采用轴向尺寸短些的发动机。若发动机布置在前轴之后,受此影响前围板和座椅需后移,同时汽车的轴距和总长均增长、整备质量增加,但前悬缩短,发动机的接近性变坏,这种方案可获得较为合理的轴荷分配。(2)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FR)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乘用车有如下主要优点:轴荷分配合理,因而有利于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前轮不驱动,因而不需要采用等速万向节,这有利于减少制造成本;操纵机构简单;采暖机构简单,且管路短供暖效率高;发动机冷却条件好;上坡行驶时,因驱动轮上的附着力增大,故爬坡能力强:改装为客货两用车或教护车比较容易:有足够大的行李箱空间;因变速器与主减速器分开,故拆装、维修容易;发动机的接近性良好。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乘用车的主要缺点是:因为车身地板下方有传动轴,所以地板上有凸起的通道,并使后排座椅中部座垫的厚度减薄,影响了乘坐舒适性;汽车正面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时,易导致发动机进人客用,会使前排乘员受到严重伤害;汽车的总长、轴距均较长,整车整备质量增大,同时影响到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乘用车因客用较长,乘坐空间宽敞,行驶平稳,故在发动机排量较大的乘用车上得到应用。(3)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RR)对于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乘用车,除了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利和主减速器)布置成一体而使结构紧凑以外,还有下述优点:”因为发动机后置光车前部高度有条件降低,改善了驾驶员视好同时排气管不必从前部向后足伸,加上可以省掉传动轴,故客厢内地板凸包只需要有较低的高度用来容纳操纵机构的开件和加强地板刚座即可.这就改善了后排座椅中间座位乘员出人的条件,整车整备质量小:乘客座椅能够布置在舒适区内:上坡行驶时,由于驱动轮上附着力增加,爬坡能力提高:当发动机布置在轴距外时轴距短,汽车机动性能好。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乘用车的主要缺点是:后桥负荷重,使汽车具有过多转向倾向,换纵性变坏;前轮附着力小,高速行驶时转向不稳定,影响操纵稳定性;行李箱在前部,受转向轮转向时要占据一定空间和改善驾驶员视野的影响,行李箱体积不够大;因动力总成在后部,距驾驶员较远,所以操纵机构复杂;驾驶员发现发动机故障不如发动机前置时容易;发动机后置不仅对发动机冷却和前风挡玻璃除霜带来不利,而且发动机工作噪声容易传给乘员,一旦汽车发生追尾事故,又会对后排乘员构成危险;受发动机高度影响,改装为客货两用车或救护车困难。正因为存在有上述较多的缺点,目前乘用车极少采用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方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