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柳州日报
在记者一个多月的采访中,有一个人的名字频频被提及。当这些不同年代的柳机、五菱柳机员工,提起他的名字时,脸上都写着满满的敬佩。
在记者翻阅的几十万字资料里,他的名字也穿插出现。有时以“土专家”、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关键人物的身份出现,有时又是一笔带过……
他的名字叫卢达,曾担任过柳机的总工程师。
每每看到他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总是让人充满惊喜和好奇。他到底为何能做成那么多大事、要事?撇开他的身份、荣誉不谈,日常生活中的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回望五菱柳机近百年的发展道路,还有许许多多像卢达这样的劳动模范、工匠,他们挥洒的每一滴辛勤汗水,又书写了怎样的故事?
幸运的是,这些萦绕在记者心头不散的疑问,或许可以透过受访者的讲述来解开。
1
神奇的“土专家”
“卢达了不起,没读过几天书,当上总工程师,是我们的‘偶像’。”
“卢达性格很好,一点架子都没有,对我们也很好的。”
“勤学肯干爱钻研,以厂为家,不怕苦。”
“车、刨、铣、磨、钻、铸、锻、热处理等机械制造技术,样样精通。”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对于卢达,受访者从来不吝啬溢美之词。不管是曾经与他共事过的老前辈,还是听讲过他故事的后辈。
年出生的卢达,是广西容县人,只读过3年私塾。他15岁时就离开家乡,到柳州的工厂、汽车修理厂等当学徒、车工,后来又辗转河池、桂林、贺县(今贺州)、钟山做钳工和修理工。
年,卢达进入柳机,不久后被调到南宁机械厂。也许注定与柳州、与柳机有解不开的情缘,年卢达又调回了柳机。正是这一年,柳机承担了试制型汽油机的任务。
再次进入柳机的卢达,主动挑起了试制型汽油机核心零部件——化油器的任务。
当时,有人对卢达的能力表示怀疑,但孔文炎(原柳机副厂长)却充满信心地说:“化油器肯定会成功,因为卢达有绝技。”
有人问:“什么绝技?”
孔文炎说:“只要有一个样品,卢达便能凭自己丰富的经验,丝毫不差地搞出来。”
结果证明,孔文炎的话没有错。卢达凭着他的经验和毅力,攻克了化油器这个难关。
年4月,卢达荣获“全国生产(工作)者”称号,一时风光无限。但卢达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而是继续走在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的道路上。
在卢达的职业生涯中,他参加了试制和生产型汽油机、型油锯、红河牌拖拉机、大马力操舟机等30多种内燃机和配套产品,攻克了型汽油机化油器、红河牌35型拖拉机螺旋伞齿轮、分配式油泵、大马力操舟机活塞烧顶等试制难题和技术难关,逐渐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总工程师和广西有名的动力机械专家。
2
难解的“钓鱼”之谜
在86岁的周焜琳眼里,卢达亦师亦友。
周焜琳曾在柳机工作。7月28日,周焜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和卢达很熟,我是广东人,我们都是用白话交流的。”提起柳机、提起卢达,他的思绪不自觉地飘远了,好似回到了那段让他至今难以忘怀的时光。
周焜琳的父亲周绍广,年进入柳机,他也随之进入了柳机子弟学校读书。
“那时候放学回家,我经常看到卢达和吴鼎瑞(曾任原柳机副总工程师)在路边的大树下做试验,我经常去看热闹。”周焜琳回忆说,没想到年进厂时,他竟然和卢达在一个实验室。
当时,与周焜琳签订师徒合同的是邓昌,但是他喜欢向每一位前辈、同事学习。因此,在周焜琳心里,卢达也是他师父。
至今,周焜琳还记得一件事。有一次,卢达让他加工一个零件,他怕自己做不好,担心地说:“要是做坏了怎么办?”卢达毫不在意地说:“怕什么,做坏了就修嘛!”
就是卢达这一句话,给了周焜琳莫大的信心,也让他觉得卢达没有架子,很好相处。
除了工作认真、肯钻研、待人和善外,卢达有没有其他爱好?当记者问起时,周焜琳笑着说:“有啊,钓鱼!基本上天天去,一天不去就不舒服。”
那时候,傍晚下班,卢达和周焜琳等同事,就拿着自制的钓鱼竿,挖点蚯蚓就去钓鱼,天黑了才回家吃饭,吃饱了接着回厂里加班。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桥园艺场、龙潭、柳江等地。
“有时候钓得到鱼,有时候钓不到,全当是放松了。”周焜琳说,那时候生活也比较困难,钓到了就当是改善生活。
后来,周焜琳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柳机,二人仍始终保持着联络。“退休后,我们也经常一起去钓鱼。”周焜琳缓缓地说,现在,好多老伙计都离开了,他的旧友也越来越少了。
近期,周焜琳开始整理自己的旧物、老照片,发现自己还保存着一根用金竹、二胡琴弦制作的渔竿。周焜琳感慨地说:“这是和卢达一起钓鱼时用的渔竿,几十年了啊!”
3
榜样的力量
与周焜琳和卢达的曾经朝夕相处不同,被同事称为“铣工王”的秦家发,总是远远地望着被自己当做“偶像”的卢达。
年,年仅17岁的秦家发离开家乡南宁,背着包袱来到柳机,成为一名铣工学徒。一进厂,秦家发就听说了卢达,厂里也组织学习卢达的先进事迹。那时他心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掌握一身本事呢?
刚进厂时,因为机床少,生产紧张,秦家发和机床最亲密的接触是打扫机床。“头三个月,我都是站在师父旁边看着的。”秦家发说,他的师父是陈祯霞,后来师父开始手把手教他手工铣,把复杂的图纸设计变成实样,加工出各类零部件。
那时,大家几乎都以厂为家,不分白天黑夜地干,秦家发也是如此。除了刻苦钻研外,他总是思考如何把产品做得又好又快,很快就在同事中崭露头角。
如在加工型油锯的铝气缸压铸模叶片时,因为叶片较长,拔模角又大,采用老办法铣削出的叶片比较笨重。秦家发想办法革新工具,利用车、铣结合的办法,加工的气缸每个减轻重量60克,按每年生产1万多个气缸算,就给工厂节约了不少成本。
更让秦家发名声大噪的是年。那一年,他因为在市里参加技术工人技能操作比赛荣获铣工第一名,有机会代表我市参加自治区第二届机械工人操作技能比赛。最终,拿下了第一名!
年,秦家发再次代表我市参加全区第三届机械工人操作技能比赛,再次夺冠!同年,秦家发被评为柳州市劳动模范,次年获得广西劳动模范称号。
记者在采访秦家发时,他笑着说:“自己靠的是实力,不是运气。”
此时,秦家发的“迷弟”也出现了,那就是广西汽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铣工高级技师丘柳滨。
见到丘柳滨本人时,感觉他就像邻居一样亲切。这位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创造奇迹的人物,对记者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
丘柳滨介绍,他年出生在工人家庭,跟随父亲工作调动,从位于河西的柳拖来到鸡喇村的柳机。和许多柳机子弟一样,不管是去响水游泳、到大桥附近爬山,还是坐轮渡到阳和摘捻子,他儿时的活动“半径”就这么大,“圆心”永远在鸡喇村。
“但因为个子较小、眼睛近视,年职校毕业,同学们陆陆续续进了工厂,我却迟迟分配不到工作。最终,只得进了离家很远的市汽配二厂。”丘柳滨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刚工作没多久,父亲突然去世,他怀着悲痛的心情顶上了父亲的岗位,进入柳机工作。但人生的拐点并没这么快到来。那时“7·19特大洪灾”刚过没多久,丘柳滨就先从清洁工做起,清洗一件件被洪水浸泡过的零部件。
终于进了车间,当时柳机面临濒临破产的困境,当新来的车间主任问丘柳滨会不会操作齿轮机床时,朴实的他壮着胆子撒了一个谎:“会操作!”他认为这样,才能保住目前的工作。
为了尽快掌握这项技能,丘柳滨到处问老师傅操作方法,秦家发看这孩子踏实好学,便倾囊相授。与此同时,丘柳滨还挤时间泡图书馆,找到一本厚厚的《齿轮工基本操作技能》,废寝忘食将书本吃透。
就此,人生的转折点悄然来临。车间主任在车间大会上,将他勤学好钻研的事迹讲给大家听,丘柳滨收获了肯定的掌声。
后来,丘柳滨被调到广西汽车集团,又从鸡喇村来到河西。虽然家里两代人在这两个地方辗转,但他的人生舞台越走越广阔。
多年来,丘柳滨带领团队努力改进生产工艺,创新生产方法,为企业创造了巨大效益。丘柳滨个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广西工匠”等荣誉称号。他也成为千万产业工人的“偶像”。
7月5日,记者在采访秦家发时,他对丘柳滨取得成绩并不奇怪,“丘柳滨狠学,肯钻研,很勤奋,经常晚上加练。”
4
到处都是“扫地僧”
7月20日,在五菱柳机生活区苍翠欲滴的榕树下,记者见到了与秦家发同期进厂的蒙声棋。和他一起接受采访的还有83岁的章贤熹和79岁的邓仲亚。
看着两位前辈侃侃而谈,今年70岁、穿着墨蓝色条纹Polo衫的蒙声棋一直默默地看着,话题不提及他,他都是微笑不语。
当五菱柳机宣传干事梁家海说,蒙声棋也是全国劳动模范时,记者明白了什么叫深藏功与名。
相比秦家发,蒙声棋可谓是“大器晚成”,年被评为广西劳动模范,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记者问他的事迹时,他也只有寥寥数语。
直到年退休,蒙声棋都是五菱柳机一总装车间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同事们都习惯叫他“阿棋”,在厂里甚至还流传着一句话:“有问题,找阿棋。”
蒙声棋一直觉得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所以不值一提。但五菱柳机每个产品,他又如数家珍。
蒙声棋参加过型汽油机、型油锯、操舟机、70型汽车发动机的生产组装,还参加过Q、Q、Q系列微型汽车发动机和Q、Q、汽机等多种型号汽油机、微型汽车发动机的试制、装配、调试工作。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蒙声棋掌握了一套过硬的内燃机,尤其是小型内燃机的装配、调试技术本领,在厂里名气不小。
因此,厂里出现发动机装配、调试等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阿棋”,让他来帮忙解决,他从不拒绝。
“我觉得自己没做什么。”蒙声棋说,一辈子坚守在生产一线,也是一种幸福吧。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在柳州的百年工业史中,像卢达、秦家发、蒙声棋、丘柳滨等这样的劳动模范、工匠,灿若星河。他们照亮着柳州工业发展的前进之路,也点亮了年青一代产业工人梦想的色彩。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他们的底色;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他们的追求;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他们的境界……柳州工业文化和工业基因密码,靠他们创造、书写、传承。
时代在变,奋斗的底色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