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ISSsoft的行星齿轮修形优化设

齿轮啮合面的接触状况是影响齿轮传动性能的最关键因素,不良的接触会引起异常振动和噪音,导致NVH性能下降,影响齿轮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合理的齿轮修形能优化齿面接触状况,改善齿轮传动性能。由于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撑,目前大部分厂家主要依靠经验公式或斑点试验来确定修形方案,前者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修形结果不可控;后者必须经过多轮的试验验证和设计更改,成本高、周期长,不利于实际生产。

行星齿轮

KISSsoft通过对比筛选出最优的方案,大大缩短了设计成本和周期,并提高准确性。下面我们以驱动单元中行星轮系为研究对象,通过KISSsoft优化齿轮修形。

1行星齿轮系模型的建立

该行星轮系是典型的NGW结构,采用内齿圈固定、行星架约束、太阳轮浮动的方式达到传输的准确性和承载的均匀性。利用太阳轮、行星轮和内齿圈的齿数、模数、压力角、变位值、中心距、材质等技术参数建立轮系模型,并定义润滑方式为飞溅润滑,润滑油牌号:ShellOmalaS4WE。

行星齿轮

2“零”修形方案参数分析

如上文所述,由于缺少理论支撑,不合适的修形反而对齿轮啮合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部分厂家采用“零”修形方案:不对齿轮做任何修形。定义上文中建立的行星系统为“零”修形,采用ISO_B的计算方法做模拟计算。

2.1应力分布

通过模拟齿轮副的应力曲线,可以得到齿轮从啮入到啮出整个过程中的应力变化情况,包括啮入、啮出时的应力突变、最大应力值等。2、3为模拟结果,外啮合、内啮合产生的应力值分别集中在N/mm2、N/mm2附近,应力最大值分别为N/mm2和N/mm2。

行星齿轮

2.2齿轮强度计算

齿轮强度的评判指标主要是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前者以赫兹应力作为计算基础,用于评判啮合面的接触强度;后者表示了轮齿对抗断裂的能力。近些年来,由于齿面点蚀导致的齿轮箱故障越来越多,占到了总失效的10%到15%,而接触疲劳不是导致点蚀的唯一因素,啮合面的滑动摩擦、润滑状态、瞬时温升等都是引起齿面点蚀的原因,故本文在计算齿轮强度时也将齿面抗点蚀强度考虑在内。计算结果详见表1所示。

2.3功率损耗

齿轮传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功率损耗,影响齿轮系统的传递效率。本文仅考虑由于齿轮相互啮合引起的损耗,不包括润滑和轴承等因素造成的功率损失。

行星齿轮

width=,height=,dpi=width=,height=,dpi=

该行星系统在啮合平稳时功率损失较小,在啮入、啮出点功率损失较大,存在一定的冲击。计算结果显示损耗占比为0.59%。

2.4闪温

齿轮啮合过程中,过高的温度不仅会影响润滑效果,还可能导致齿面胶合和轮齿热变形。闪温理论将啮合摩擦区的温度分为两部分:本体温度,即将进入啮合摩擦区的齿轮表面温度;闪温,由于摩擦引起的在很短时间内温升。

3现有修形参数分析

现有的俢形方案以降低齿面载荷分布系数、提高承载能力为目的,对太阳轮、行星轮做齿向修鼓,修鼓量依据齿向偏差大小而定:太阳轮鼓形量0.~0.mm,行星轮鼓形量0.~0.mm。在KISSsoft中对模型重新定义并做模拟计算。

3.1应力分布

齿向修形后的啮合面应力分布情况,分别集中在N/mm2和N/mm2附近,最大值分别为N/mm2和N/mm2,与“零”修形方案相比,平均应力降低约10%,最大应力降幅约5%。应力减小是齿向修形最直接的改善效果。

3.2齿轮强度计算

齿轮强度计算结果详见表2:齿根弯曲强度和齿面接触强度几乎没有变化,但齿面抗点蚀强度有了明显的改善,提高幅度在4%~10%区间。

3.3功率损耗

如13、14所示,啮入、啮出两个点的功率损失与“零”修形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计算结果显示损耗占比为0.56%。

3.4闪温

15、16为齿轮啮合面热量产生的变化。相较于“零”修形方案,热量值有了减少,沿齿宽方向尤为明显,这也是齿向修形对齿宽方向啮合状态最直接的改善。

4新修形参数的模拟结果和对比分析

现有的修形方案着重于改善齿向载荷分布,而忽略了齿廓在啮合过程中由于“弹性变形”产生的啮合误差和径向冲击,新方案将同时考虑齿向和齿廓修形。

齿廓修形是指沿齿高方向从齿面上除去一部分材料,从而改变齿廓的形状,消除齿轮副在啮入、啮出位置的几何干涉。通过经验公式初步计算修形参数并利用KISSsoft做优化,模拟计算结果如下:

1)应力分布。太阳轮和行星轮啮合时产生的应力值分布在~N/mm2之间,行星轮和内齿圈啮合时产生的应力值集中在N/mm2附近,应力最大值分别为N/mm2和N/mm2,见17、18。相较于现有设计方案,平均应力基本一致,应力变化曲线更加平缓,啮合冲击变小,应力峰值变大,但仍在理想范围内;统的工作稳定性、降低故障率很重要;

2)齿轮强度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相较于现有设计方案,齿根弯曲和齿面接触强度基本没有变化,但齿面抗点蚀有了一定的提高,这对于行星系

表3齿轮强度校核结果

Table3Gearstrengthcheckresults

width=,height=,dpi=

3)功率损耗。19、20模拟了齿轮啮合过程中功率损失曲线和3D,相较于前两种修形方案均有了改善,齿轮副啮合导致的功率损耗占比降到0.48%,改善效果明显;

4)闪温。21、22为齿轮啮合面热量产生的曲线变化,相较于前两种修形方案,在啮入和啮出区域产生的热量降低尤为明显,降低幅度在10%~30%之间,这是因为齿形修形改变了齿廓形状,减小了啮入、啮出冲击。

5结论

本文利用KISSsoft对三种修形方案分别做了模拟计算,并选取对于齿轮啮合影响最大的四个参数逐一作比较。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单一的齿向修形(目前的设计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行星轮系啮合状况,包括降低接触应力、提高齿轮强度、降低功率损耗、降低闪温等;

新的修形方案同时结合了齿向、齿形修形,一方面改善了齿向载荷分布、降低接触应力,另一方面减小了齿轮啮入、啮出冲击,对提高行星轮系的传动效率、降低温升、提高NVH性能有很大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