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复旦哲学王子来到b站,命运的齿轮开

潮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林晓晖

“哲学王子”王德峰从复旦的H教室火到了b站。

这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入驻b站后短短两天,涨粉20万。许多复旦哲学系的“走读生”慕名而来,在评论区催更上课,纷纷留言,说是在王老师的课里,找到了他们的“精神故乡”。

“哲学王子”上的哲学课有什么特别?

哲学,这门高深晦涩的学问怎么有点火起来了?

王德峰在复旦大学讲课,图源网络

01

我又想起了那个在烟雾缭绕中讲课的身影。

第一次见到王德峰教授,是在他给哲学系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上。我出于好奇前来旁听,提前半小时,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

王教授上课前例行道歉,“不好意思啊,我如果不抽就萎靡不振了,请大家原谅。”然后咔嚓一声,火花点燃,注入灵魂。

没有ppt,也不需要课本,他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慷慨激昂,上到佛学命理,下到恋爱婚姻,“哲学王子”金句频出,一语道破。

我第一次觉得,哲学似乎好像也没有离我们那么遥远。

“现在的中国人为什么很难感到快乐?”

“为什么这几年我们觉得时间越过越快了?”

这些话题,正是我日常生活中的困惑之一二。

他聊过当下单一、固化的社会标准,直指生发标准的底层逻辑。

周围的人们总是说,你应该这样或者那样做;社会上有各种评判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人生是失败还是成功,这些标准是怎么来的?

“社会统一的标准,始终在抹杀个性,取消个体差异。但是,这种社会标准来自于这个社会所处的文明的特征。比如今天,我们身处资本和技术的文明中,对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某种客观标准,就从资本和技术的本性中生发出来。”

他说,我们绕不开外部世界的规定,但是也不要害怕社会普遍价值标准对我们的否定。个性,才是最为珍贵。

王德峰的b站视频截图,图源网络

他也谈现在的社会时钟。

在过去,生活和效率并没有这么紧密的联系,小时候觉得一天都很漫长,现在觉得一年很快就过。因为我们对于时间的领会是我们对存在的领会。资本和科学的力量强调一种“进步强制”,这推着我们竞逐效率,也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观念。

王德峰谈的哲学话题,有时候就像一杯冰美式,触及神经,让我们陡然清醒。

在b站的视频里,他手里仍然夹着东西,一根冒着烟的棒棒糖。

02

聊哲学,又不仅仅关乎哲学。

教育内卷、学历通胀,我们今天为何还要读书?除了追求成功、追求挣钱,人生究竟还有没有其它意义……

王德峰的哲学永远存在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事都可以是哲学的“提现”,他能结合社会热点深入浅出地剖析,夹杂着你熟悉的身边故事。

哲学作为现代学科分类的第一大类,一直是一个令人琢磨不透的存在。

在传统印象里,哲学学者的讨论总是艰涩高深,凡人勿近。

许多人对哲学的态度既好奇又恐惧,一面抑制不住好奇心,想要窥探哲学的堂奥;一面又害怕被哲学的深奥理论打击,就此罢休。

曾经,人们将海德格尔、尼采等哲学家的著作束之高阁。现在,像王德峰一样的很多哲学家,在把这些看似遥远的东西拉回我们的生活。

《林中路》,马丁·海德尔格著,图源豆瓣

许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著名哲学家韩炳哲的一系列小册子,《爱欲之死》《倦怠社会》《精神政治学》,从社会病理学的分析视角切入,人们阅读哲学,在批判社会病症的哲学中寻求安慰,注入一剂精神“解药”。

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7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