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可是在中国明清时期,他们还属于豪华的奢侈品,
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够拥有。
非遗之美·宫廷动偶钟
非遗·传承·技艺·创新
中国古代宫廷的钟表以造型独特、精雕细琢、做工繁复而著称,其中以动偶钟最为有趣。动偶钟,顾名思义,就是指钟表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机械传动原理活动的,其制作技艺本身虽为西洋传入,但在中国宫廷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浇灌之下,早已拥有了自身独特的精妙之处。公元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北京,将两件自鸣钟献给了万历皇帝,而自鸣钟便是动偶钟的前身。康熙时期,生活富有的康熙皇帝在养心殿造办处增设了修理及制造自鸣钟的造办处。宫廷之内的欧洲及中国钟表技师挖空心思,制作出大量供玩赏的各式动态新奇时钟,并配合黄金、玉、漆、象牙、宝石、紫檀等贵重物料的运用,中国自己的宫廷动偶钟由此诞生。清朝末期,造办处解散,这门制造手艺也销声匿迹。
年,时年十岁左右的陈旭东先生随兄长们一起来到天津,加入纪氏当铺当学徒工,专门学习纪氏老板纪久江修理钟表的手艺,后因为手脚勤快聪明机智得到老板赏识得到纪久江先生毕生的手艺真传从而走上钟表生意的道路。
至今已传承至三代,陈玉庆从小便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钟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记事起便跟在父亲的身边学习。
动偶钟传承人·陈玉庆
非遗·传承·技艺·创新
机械动偶钟传承人-陈玉庆自幼便对钟表手艺情有独钟,年初中毕业,跟随父亲经营自家的钟表店,后自立门户在家中设置工作室,专门专研钟表制造与维修手艺。后来机缘巧合下得知了动偶钟的存在,前往北京故宫参观珍贵的宫廷藏品,被富丽堂皇却又富有生机的珍品索打动,开始研究宫廷动偶钟,从手头仅有的宫廷动偶钟的照片与图片,配合着故宫出版的藏书,在没有技术支持与实物支持的情况下,自主钻研,尝试了多种的制作及运作方法,均不成效果,遂使用祖传而来的早年间老辈手艺人的古法制作,于年成功制造出第一台自己的动偶钟。
不拘泥于现存的造型与设计,自主创造新的造型,融合古代人对美好的寄托与向往,及现代人简洁实用的耐用理念,构造出属于新时代的宫廷式动偶钟。
体验非遗·尊享定制
非遗·传承·技艺·创新
本产品创作背景:仿照故宫博物院收藏的20世纪日本制“铜镀金儿童座钟”制造。该钟造型优美,底座以摇曳的叶片为装饰,右侧挺拔的叶片上支撑着圆铜壳钟,左侧站着一个北盛翅膀天真活泼的小天使,手抚钟顶,躬身注视。
产品名称:小天使座钟
产品规格:高15厘米,长15厘米,宽6厘米
工艺:铜镀金工艺
后续收藏注意事项:可用拧干后的湿布擦拭,请勿水洗,不慎磕碰可能会造成铜器出现损伤痕迹。后盖可以打开更换电池。传承之路·不忘初心
非遗·传承·技艺·创新
陈玉庆在很小的时候便与动偶钟结下了不解之缘,年,陈玉庆的父亲陈旭东来津谋生,加入纪氏当铺做学徒,学习纪氏老板纪久江修理钟表的手艺。当铺的老板纪久江将毕生的手艺传给了他,并帮助陈旭东在老南市附近自立门户,开起了“陈记钟表店”。
陈玉庆自幼便对钟表手艺情有独钟,年初中毕业,跟随父亲经营自家的钟表店,后自立门户在家中设置工作室,此后的20年间,在没有实物与样品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钻研与父亲陈旭东的帮助得以重新开发出几台宫廷动偶钟,第一台钟用时三年打造而成,此后陈玉庆专门研究钟表制造与维修手艺,至今已有40余年。
陈玉庆于年成功制造出第一台自己的动偶钟——铜鎏金开伞八仙钟。这座钟需要进行模型设计、铸造、精雕、鎏金、錾刻等多道工序。原来在宫廷中,制作这样的钟表需要一百多人的工匠队伍来完成,然而对于陈玉庆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一个人去完成的。
这件钟表作品的最上端是一个精致的伞盖,时钟每到整点报时的时候,伞盖便张开,配合着玻璃水转动似小溪潺潺,八个动态人偶的旋转可谓异常精美。
“这件动偶钟的外观精美绝伦,内部由多个零部件构成,所有的齿轮没有现成的,都需要自己制作。齿轮的配比非常重要,互相之间的咬合不能有分毫差错。在钟里一共有三套发条,一套发条负责时钟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运行,一套发条用来报时,还有一套负责伞的开合以及人偶的转动等,发条之间绝不能乱。”陈玉庆说道。
陈玉庆的机械动偶钟作品曾多次获得各项荣誉和奖项。在年11月期间厦门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钟表珠宝博览会”上,陈记动偶钟获得了来自钟表协会的肯定,并获得当届的主题钟荣誉,斩获众多奖项,获得国内外藏家及制造师的肯定与赞扬,更有一台八仙开伞庆寿钟被罗西尼钟表博物馆收藏。
叮叮当当的声音中雕凿出最合适的零件,精确计量将误差控制在一丝一毫。陈玉庆不仅传承了这门技艺,还原了华丽精巧的机械动偶钟,同时让人们欣赏到了这惊艳了时光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