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源于三线建设,历经五十余载,贵州努力壮大“军转民”,积极培育“民参军”,全面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向纵深发展,“以军带民、以民促军、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为全面展示贵州在大运飞机、“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及导弹防务等任务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分别采访了一些军民融合企业典型,以产品自述的形式展示它们的风采。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邱胜 杨刚 覃淋 向颖羿
一架飞机的蓝天翱翔记
我的名字叫FTC-G,是“山鹰”家族中的一员。年9月28日,我在中国西南的贵州某地成功实现首飞。因为表现不俗,我有幸于同年11月被派到深圳,参加第十二届珠海国际航展飞行表演。
山鹰飞机系列FTC-G多用途战机。(中航工业贵飞公司供图)
说起我飞行的经历,首飞那次让我记忆犹新。
去年9月28日上午10时48分,在安顺黄果树机场,我穿着浅黄色的外衣,静“卧”在跑道做首飞前准备。
为保障我能正常起飞,十多名工作人员开始进行各项检查工作。
10时40分,试飞员向指挥塔报告:“准备完毕,请求起飞。”
我缓缓滑上跑道起飞线,所有人屏住呼吸,但是对于我来说,翱翔天空早就迫不及待了。
起飞!在起飞线短暂停留后,我的发动机快速运转,呼啸着向跑道东端高速冲去。
随后,不到10秒,我以矫健的身姿一头扎进云间,并且做出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声若惊雷滚动,翼若垂天之云。伴随着震耳的轰鸣声,我在蓝天呼啸而过。
我像钢铁大鹏一般,展翼轻盈如燕,划出道道优美航迹,展示了“贵州制造”在中国航空领域的独特魅力。
我是不是很厉害?
我要感谢研制我的那些人。
耳畔回响着总设计师胡建兴那句令我自豪的话:“从关键技术攻关到核心设备的能力建设,我们没有请一个外援,全是自己的团队把技术吃透,精诚合作完成。”
犹记得,刚过去的多天时间里,胡建兴带领飞机设计所的名航空人废寝忘食,完成了设计发图、部件开铆、总装交付、试验首飞等多项工作,创造了从零件生产到部件加工的最短时间纪录。
面对总装周期由60天大幅压缩到27天的巨大挑战,科研人员日夜鏖战,工人师傅们忙得汗流浃背,连喝口水的时间都舍不得浪费,以最快时间完成了导管实样取制安装、液压系统安装、燃油系统安装、前机身通宵清洗等大量工作。
我的90%以上的设备和零件都是由贵州制造,包括我的“心脏”——发动机。
自年起,我的家——贵飞公司先后研制和交付了歼击机、教练机、无人机上千架,其间制造的“山鹰”和“鹞鹰”,大名鼎鼎。
“山鹰”试飞22年无事故,国际认可;
“鹞鹰”穿过“死亡谷”金沙江峡谷,世人瞩目。
此时此刻,我出现在人们视野里,为成为“鹰”系列家族中的一员而无比自豪。
看能力,作为攻击机,我作战半径大、突防能力强;作为战斗机,我具有较高的爬升率;作为教练机,我可完成中、高级战术对抗训练任务。
看设计,我配装有先进的火控雷达和武器火控系统,可挂载火箭弹、常规炸弹、精确制导炸弹等武器,完成空面攻击和空中作战任务。
翱翔天际间,何惧云千重。未来,我要奋力攀高,不仅要进军海外市场,满足国际市场的不同需求,还要在“一带一路”的“空中丝路”上展现矫健身姿。
一个齿轮的月面行走记
我叫群建航天齿轮,虽然个头不大,但是作用不小。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伴随中国制造的航天器登陆月球背面。
群建航空齿轮。(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供图)
年12月8日0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新旅程。我很光荣成为嫦娥四号探测器的零部件,肩负起为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安全精准的传动支撑重大使命。
嫦娥四号探测器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于年1月3日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
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那一刻,我兴奋极了!因为我们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对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像。(国家航天局供图)
着陆器和巡视器工作时,有40多台电脑在采集数据,如果我出现问题,整个传动系统就会失效,所有的功能、动作都实现不了。
实践证明,我在太空的表现,和地面模拟时完全一样。
我所在的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唯一的齿轮及传动产品专业制造企业、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行业协会齿轮分会副会长单位、全国小模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单位、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
从9年开始,我被陆续应用到神州、嫦娥系列的空间工程。
虽然,前期关于探月工程精密传动齿轮的研发工作已经突破了很多关键技术瓶颈。但是月球表面恶劣的气候环境对产品性能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特别是薄壁异形零件对机械加工和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形控制。
月球最高温接近度,最低温零下度。为提高我在极度高、低温下的耐热和耐寒性能,以及月球表面月壤尘埃对机械部件的耐磨和抗腐蚀性,我所在的公司先后引进了深冷处理、真空炉淬火、高温渗氮、高温渗炭等先进设备。
在机加工方面,研究人员设计制作不同的加工工装,根据现场加工情况调整工艺参数,减少机械加工对变形的影响;在热处理方面,通过反复多次试验,找出变形规律,找出渗氮参数,找到变形最小参数。
我有月面巡视探测器用、花键、内齿圈、轴、蜗杆等51种高端衍生产品,技术人员为了让我的性能达到要求,一个产品就要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专炉试验,最终才能确定工艺方案。
由于月球车有着更加严格的重量控制,为了减轻我的重量又不影响正常使用,研发人员对每个细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内齿圈、花键套、扇形齿轮、行星架输出轴等薄壁异形件的突破,为嫦娥四号在月球表面的行走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
齿轮看起来并不起眼,却是工业设备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在空间工程上的优秀表现,我被赞誉为“中国飞得最高的齿轮”。
其实,荣誉应该属于技术人员。他们默默地为祖国航天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年5月10日,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小型超高速齿轮传动装置”荣获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齿轮行业自主创新优秀新产品特等奖。
这个装置主要用于中小推力无人机发动机,在小型超高速传动的作用下,发动机能大幅度的节省燃料,对无人机的续航能力有显著提升。
齿轮的超高速状态是指,在超高速运行状态下的传动件要承受高频率的摩擦、高温以及超高的转动惯量的考验,每分钟要转超过4万圈,可想而知,小小的齿轮会面临怎样的高温考验。
在传统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的制约下,当齿轮如此超高速运转,齿轮表面会持续升温,会对齿轮表面造成一定的软化而使得表面不再光滑,从而造成齿轮啮合重合度降低,继而影响传动平稳性。
如果这项工艺不到位,就会造成零件在超高速运行状态下出现传动不平稳、零件发热胶合、寿命缩短等情况。
目前,这项制造及装配工艺,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
我是不是很厉害?
一辆车子的南极历险记
我是一辆詹阳动力全地形极地车,今年3岁,是真真正正的“贵州制造”。
年10月,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在以前军用履带全地形车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和优化,并由10多名研发人员耗时1年多时间和上万次试验之后,终于研发出了我——首款国产全地形极地车。这标志着中国极地大型运输科考装备实现国产化的新突破,终结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南极科考无国产运输装备的历史。
虽然我年纪小,但本领不小。作为一款全地形、全天候的水陆两用多功能车,适用于雪地、沙漠、滩涂等复杂地形,路面最高行驶速度达每小时60公里,水中行驶速度每小时5公里,续航能力为公里,可轻松跨越0.6米的垂直障碍和1.5米宽壕沟,并能在-41℃至50℃的环境中工作,在-50℃至70℃的环境中停放,技术水平进入了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行列。
要说我最引以为傲的事情,那就是去过遥远的南极。
年11月7日,我跟随“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港码头出发,在历时近1个月的远洋航行和克服登陆南极暗冰隙考验后,我于年12月5日首次登陆南极中山站,为第32次南极科考任务进行物资保障、冰盖科考、应急救援等。
詹阳动力全地形极地车已连续参加了4次南极科考任务,完成任务0多次,累计行程近00公里,为中国南极科考提供了重要后勤保障。图为詹阳动力全地形极地车执行内陆科考探路任务。(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供图)
严酷奇寒的南极,是我们星球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在那里开展科考工作,充满着艰险和挑战。
有一次,我运送科考站工作人员去南极的俄罗斯机场搬运物资,没想到正行驶到中山站附近——鹰嘴岩山体时(因岩石壁上伸出一块石头像鹰嘴而得名),由于冰川移动形成暗冰缝,车辆没办法继续前进。于是我绕道行驶,翻越纵坡高达30度的鹰嘴岩,终于成功抵达,这个大坡可是以前参加科考任务的美国卡特雪地车也爬不上去的,这也凸显出我极强的越野通过能力。
后来,为应对南极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研发团队对我的身体进行了优化:
应用双车体多自由度铰接技术,保障车辆的灵活性、通过性、安全性,克服海冰、暗冰缝等困难;
应用双车体两泵四马达控制技术,保障车辆在雪地上高速行驶,减少功率消耗;
应用抗压变载荷减震底盘技术,使车辆行驶在坑坑洼洼的雪地上,也能让车内人员的安全得到保障;
应用高速橡胶履带材料与工艺,解决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遇到的低温气候。
同时,研发人员还对我进行了极地低温启动、电气元件耐低温、车体保温、多功能极地装备配套等多项技术创新,使车内温度能保持在零上10至20摄氏度进行人员输送。更为保险的是,我自带绞盘,30米左右的缆绳一端在车上,另一端固定在它处,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实现拖拽,进行自救和互救,在南极脆弱的海冰区、崎岖的山地和冰雪区域中把人员安全送达。
由于出色的表现,我已连续参加了4次南极科考任务(第32次、33次、34次、35次),完成任务0多次,累计行程近00公里,为中国南极科考提供了重要后勤保障。先后获得25项专利和履带式全地形车关键技术“一等奖”、履带式全地形车项目“中国工业设计表彰奖”等荣誉。
未来,我会继续为中国科考事业做好后勤保障。同时,我也会扩展服务领域,从交通保障到消防救援,从高山湖泊到丘陵戈壁,只要有需要,我定会全力以赴,贡献力量。
一根钢绳的出山跨海记
我是一根“巨龙”牌的钢丝绳,我的经历很丰富:参与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建设;在横跨滇黔的北盘江大桥上,我同它一起飞架深谷;在“神舟八号”载人宇宙飞船上,我陪它一起遨游太空……
我的家乡,在贵州黔北的遵义。年,伴随国家“三线建设”的时代号角,遵义金属制品厂(又称贵州钢绳厂)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这就是现在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贵州钢绳)。又因曾经使用军品邮箱编号“87”,也被称为“八七厂”。
作为国有大一型工业企业的贵州钢绳,主要从事线材制品及相关设备、材料、技术的研究、生产、加工、销售和进出口业务,是国内研发实力最强、品种规格最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行业龙头企业。主导产品钢丝、钢丝绳和PC钢绞线三个产品系列,年生产能力达40万吨。自主研制生产的大直径锌铝稀土合金镀层全密封钢丝绳、世界最粗直径mm海洋工程用钢丝绳、国内单件最重吨大型浮吊用钢丝绳、特大跨径桥梁用钢丝绳、航天专用不锈钢钢丝绳等一系列高技术含量产品先后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应用上,我的成绩可以说是“军民两开花”。8年,恰逢神舟八号飞船开始建造,我们这些“民间”出身的产品第一次搭上了“军车”,之后,不管是神州九号、十号、十一号飞船上,还是“辽宁号”航空母舰上,都能看到我的身影。
脱下“军装”,我也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各个行业和领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电站、深圳盐田港、蛇口港、天津港、广东虎门大桥、贵州坝陵河大桥、北盘江大桥、湖南矮寨大桥、舟山西堠门大桥、港珠澳大桥、振华30号世界最大打捞起重船,以及大量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项目和超级工程,都有我的参与。
贵州钢绳出产的“巨龙”牌钢丝绳参与港珠澳大桥的人工岛、海底隧道吊装工程建设。直径mm的钢丝绳安全吊起巨型港筒。在岛隧工程海底隧道最终接头时,10根直径84mm、长2米的钢丝绳在起重船上将最终接头稳稳吊起,顺利完成对接。图为“巨龙”牌钢丝绳助力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新华社供图)
我的高品质多年来为用户所公认,所研制和生产的特殊结构、特殊用途钢丝绳在国内市场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产品质量的市场公认度高,有效缓解了国内高端钢丝绳产品依赖进口的现状。
年,山西大同的麻家梁煤矿中,一台进口设备上的本应使用12—15个月的英国产主提升绳提前断裂,而同产地的代替品无法及时运达,考虑到停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麻家梁煤矿找到了当时已是国内行业龙头的贵州钢绳,打算暂时用国产钢绳“先顶几个月”。于是,经过20天的加急生产,我被“借调”到了麻家梁煤矿。
25个月后,望着依旧坚韧如初的我,那些曾经迷信外国品牌的人全都傻了眼。之后,我就在麻家梁煤矿里“转了正”,至今再没有更换过。
这几年,像这样的场景出现在了很多地方。
年,我首次在贵州铜仁奥体中心替代了进口钢绳进行建设施工;同年,又首次在甘肃崆峒山索道上替代了进口产品,打破了景区索道的密封钢丝绳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年1月21日至3月29日,我又在号称“亚洲第一大电铲”的神华准能哈尔乌素露天煤矿WK-55电铲上连续安装运行两个多月,首次刷新WK-55电铲钢丝绳的作业量记录……
截至年底,我已承担并完成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40多项,获得专利受理件,其中发明专利件,远销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非洲、大洋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际市场高度认可。